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会员中心 书法展厅 协会公告 理论探索 名家访谈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协会概况
  协会简介
协会地址(地图)
组织机构
协会顾问
  协会法律顾问
协会领导
  会 长
名(荣)誉会长
副会长
驻会领导
协会会员
  常务理事
理 事
会 员
荣誉副会长
协会创作基地
在线留言
毛体书店
名家访谈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齐得平字里行间“对话”伟人档案为凭印证历史
 

 

字里行间“对话”伟人档案为凭印证历史

——访毛泽东手迹研究专家齐得平

 

冯 喆 / 文

    已到耄耋之年的齐得平老先生,在档案界早已是遐迩闻名,他是从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走出的、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手迹研究专家。2008年底,齐老将有66页,用A3纸打印、精心装订成册的厚厚的一大本《勘误与考证》,交给有关部门。他在扉页中写到:“近来,学习科学发展观,联系我从事档案工作的实际,把我在工作和学习中发现的一些出版物中的若干差错,整理了这份材料,报送有关部门(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参考。如果能对编辑出版党的历史文献、领袖著作和编修党史有所补益,那将是幸莫大焉!”。虽仅寥寥数语,但这份材料却凝聚着齐老近半生的心血。齐得平是一位瘦削、平实、精神矍铄的老者,与齐老会面开门见山,我们的话题也就由这份材料展开。

与伟人手迹的半世情缘

    这份《勘误与考证》材料是齐老在50余年间与伟人手稿打交道中记录与考证下的点点滴滴研读成果。齐老说,这是他近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理、校订完成的。今年是中央档案馆建馆50周年,面对这位1959年一建馆就走进了中央档案馆大门,而今已是迈80岁的长者,这位十七八岁就与档案结缘、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档案事业创立与发展的老档案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齐得平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49年9月,16岁的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到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材料科做档案工作。1961年起专做毛泽东、刘少奇手稿的保管和研究工作。“文革”中,齐老也受到“冲击”,下放到江西中办“五七”学校劳动。1975年回到馆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任手稿科科长,专门保管和整理毛泽东手稿。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齐得平研读伟人手稿,感受着伟人的精神世界,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丝,他将自己的生命与热血融入到这项事业中。作为中央档案馆的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齐得平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在1952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进修了一年的大专生。然而在这块特殊阵地上长年磨砺,无论学识、理论、经验,特别在毛泽东手稿鉴定上,他都无愧为一位研究毛泽东手迹的行家里手。
    在与伟人手迹的半世情缘中,在瀚若烟海的档案资料中,如何识别毛泽东手迹真伪,齐老说,没有任何诀窍,只能靠多看、多研究,把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才能逐步掌握毛泽东书体发展变化的规律。他根据长年工作经验,将毛泽东文稿分为毛泽东起草或署名的文电、修改的文电和别的领导人联合署名的文电;毛泽东的文章和修改别人的文章;毛泽东的书信;毛泽东的题字题词;毛泽东的自作诗词,代别人修改的诗词和书写的古诗词;毛泽东的讲话稿和记录稿;毛泽东的选集、文集;毛泽东阅批的图书和其他手迹等九类。这是他多年学习、研究后逐渐摸索出的思路与规律。
    几十年来,齐得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保管和研究毛泽东手稿的工作,为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查考提供了准确翔实的资料;为编辑出版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推荐了重要文稿;为鉴别社会上流传的伪造领袖手迹和传言澄清是非、辨别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毛泽东手迹研究专家齐得平近照

档案为凭  印证历史

    听齐老讲述毛泽东手迹文稿,他激情洋溢、滔滔不绝,对毛泽东手稿更是了然于胸、如数家珍。齐老说,毛泽东的文稿,包括他的手稿、抄件、讲话记录和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等,有几万件,如果每件平均1000字,就是几千万字。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一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毛泽东手稿,更是宝中之宝,是无价之宝。
    从毛泽东思想来看,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反映这个结合的,最能体现的还是他留下的大量手稿和文件。保管好毛泽东手稿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出版毛泽东著作和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齐得平研究毛泽东文稿,更多的是为了提供利用。也正是通过有效利用,才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研究毛泽东文稿的价值。
    翻阅齐老近期整理的这份《勘误与考证》,可以看到,在每一条勘误中,齐老将错误的原样、正确的文稿(校正后的)分别复印,并在旁边注释中说明参阅档案、依据、来源,有的还附上手迹原文复印件。由此可见,齐老对每一条勘误所付出的心血。现在,我们信手拈来,一页、两页,看来是校订了文献、选集中的一两个错误,可在这过程中,齐老要翻阅很多手稿、书籍,查阅档案,与出版社、编辑沟通,反复研究,最后才推出定论。齐老在研究毛泽东手稿中,从不孤立地面对一行字、一篇文,而是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字里行间与"伟人"对话,与之做心灵的交流,客观地分析、历史地对待,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齐老向笔者介绍说,这些勘误,有的是在过去工作中已经过研究找到答案,错误得以纠正的;有的是多年来在阅读书籍、文献中发现错误,随时记录下来或在书侧标注,再经过不断研究、查阅档案,找出结果的。他选取其中几条向笔者讲述了勘误的过程。讲述中,他不时起身到书房取来一本本厚重的文选、文集,从书中早已夹好的一张张小纸条直接翻到要查找的有错情的页面向笔者展示,在页面的空白处,有齐老针对错情标注的一行行小字,包括提出的疑问,查找的依据……人们对于读这些大部头文集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而齐老却沉迷于此,情有独钟。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齐老用档案印证历史事实和历史著作,在中央文献出版界早已名声远播。
    经过研究毛泽东手稿档案纠正历史著作中的错误的事例不少,齐老每次都是本着对原著负责,尊重历史、尊重档案、尊重事实的精神,积极向有关领导反映,避免一些出版物中与史实不符的论调继续混淆视听,有些出版物再版时也已得以及时修正。

存放毛泽东手迹的专用柜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齐得平同志从1950年开始做档案工作,到2001年正式离开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半个世纪的兰台情。有人曾撰文说,“解放之初,白家疃是一片荒野,而中央档案馆却在这荒凉之中创造出一个奇迹,一个远离尘嚣、遨游心灵的所在。”而齐老就是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终日与档案为伍,游走于伟人手稿的字里行间,得到与伟人“对话”的殊荣。
    齐老之所以能鉴别毛泽东手书真伪,一是有手稿档案,二是他还有对毛泽东书法变化规律的正确把握。这也是他多年工作实践与探究所得。从与齐老的交谈中了解到,毛泽东的书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青年时代。从中央档案馆收藏的1920年前的30多封手迹看,多为楷体,字体工整有力。如1912年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和1913年的《讲堂论》中的“离骚经”,1916年1月28日和1916年2月19日给萧子升的两封信等,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书法功底之深。其字形略长,之后字形略扁。第二阶段是1921年到1949年期间。建国初期,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毛泽东运筹帷幄,他起草文电时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把党建设好,把军队建设好,把根据地建设好,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而不是在练习书法上。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用行书而不是草书。齐老介绍说,毛泽东书体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已独具风格。如1936年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1937年致范长江的信、致文运昌的信等,字迹清秀,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第三阶段是1949年进北京以后。进京后,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以外,还写了1000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都非常漂亮,非常之美,达到自然传神之境地。他博采众长,自成体系。说到此,齐老赞叹说,看他的手迹真就是一种享受。
    毛泽东手稿在战争时期多未写明年代,有的只写明了日,这给日后整理这些档案造成很大困难。准确判定一件档案的形成时间,一是考证内容,二就是看它字体的变化。这些都是齐老多年工作的经验,这为整理、编辑和研究毛泽东的文稿提供了基础条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齐老依然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毛泽东手稿的研究工作。坚持学习研究毛泽东著作、文稿,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他都会用一定的时间翻阅领袖文集、各种文献出版物,研读的同时,发现舛误他会标记下来,再做校正。2009年2月25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齐老受邀参会并被聘为该研究会名誉理事。这也是对齐老研究毛泽东手稿所取得成果的再次肯定。

(摘自2009年4月3日《中国档案报》)   

 
 
返回>>
  友情链接 更多>>
 
毛体书法网 ©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南曦大厦A座1802室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038
网址:www.china-maoxie.com | E-mail: maoxie2009@126.com | 备案号:京ICP备12011417号-2 | by:
一笔传奇